
两篇小作文,近期刷爆上海地产圈。
一篇是关于区域商办暂缓建设,另一篇则指出空置率问题,两篇同时揭开了一个公开的秘密:
上海天量的商办供应,已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一方面,目前商办租金和空置率惨不忍睹,写字楼招租困难、商业空铺严重…
另一方面,海量的供应仍然在路上,2024年将达到历史最高,到处可以看到在建工地。
随着租金跌至10年最低谷,空置率突破20%,上海可能主动按下“暂停键”。
今天总爷和大家聊聊,小作文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?
01
超高空置,海量供应
这次可能会实施的主动收缩政策,还得从商办存量市场的格局说起。
1.空置率和租金,高悬头顶。
熟悉商业地产的朋友都知道,商办的核心指标就是空置率和租金。
根据高力国际的数据,2023年四季度,上海办公楼空置率达到惊人的20.0% ,租金更是降至十年最低水平。
无独有偶,深圳、北京、广州市场也不容乐观,这和整体经济环境息息相关。
以总部办公所在的上海大虹桥为例,这里曾是房企扎堆设立总部的地方,巅峰期超过50家房企在这里办公。
随着地产行业的大调整,大量房企黯然离场,只留下常年空置的办公室,以及相对萧条的商业环境。
如今居高不下的空置率、颓势难逆的租金,成为摆在上海面前的一道难题,而且更狠的还在后面。
2. 海量供应,脱离市场行情。
商办市场的持续低迷,却没有影响海量供应的入市。
根据楼典的数据,2024年是有史以来的供应量最高值,预计供应量将超过600万平方米。
相比于前几年,供应量几乎是翻倍了,但是咱们的经济需求翻倍了吗?
没有经济支撑的海量供应量,已经成为悬在上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一位在上海远郊做租赁的朋友告诉总爷:“很多园区只要你付物业费和水电费就行,租金就当送了。”
不仅在上海,在北京中央商务区国贸,有记者去拍了昔日满租的北京建外SOHO,也出现了大量空置情况。
如此低迷的商办市场,那些投资商们现在怎么样了?
02
外资撤离,内资难受
由于严格的产证分割要求,目前存量商住大多集中在企业和投资商手中,大家都在度过最冷的冬夜。
1. 外资撤离,7折抛售资产。
外资的嗅觉是最灵敏的,而他们正悄悄抛售上海的商办。
1月22日,一则打折出售整栋写字楼的消息震惊市场,售卖的对象是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。
据说,贝莱德正在以成本七折出售上海写字楼,而且该项目是2017年刚刚购入的,对市场形势显然不太乐观。
很多外资基金都曾重仓上海写字楼,而如今面临惨淡的市场表现,不得不斩仓出货。
2. 内资难受,资产减值困境。
外资难受,内资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目前持有商办资产的内资,大多是开发商和本地国企,大家目前都面临同样的困境:资产减值。
对于民企开发商来说,现在卖掉资产已经不足以覆盖负债,根本无从下手。
举个例子,某房企在虹桥商务区有一栋评估价10亿的写字楼,早年利用这栋写字楼轻松获得8亿贷款。
这栋写字楼目前市场价只有5亿,一旦出手就意味着资不抵债,昔日优质资产成为了烫手山芋。
对于很多国企来说,存量商办也是压力山大,放在手里是慢慢贬值,贸然处置则可能涉及“国有资产流失”…
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,都走到了存量商办的至暗时刻,那么转机到底在哪里?
03
休养生息,蹲下站起
虽然面临着空置率和过剩供应,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上海仍然是最吸引人的市场。
这次上海主动按下“暂停键”,蹲下是为了下一个更好的跃起。
1. 上海,吸附能力依然强大。
写字楼板块,尽管地产等传统行业大幅下滑,但专业服务、金融、互联网科技支撑起了上海写字楼的前三大需求。
根据楼典数据,2023年上海大宗交易发生143宗,总成交约1180亿,达到了历史第二高水平,其中办公楼仍是主力。
商业板块,虽然受限于运营能力很多商业体经营不善,但区域型TOD综合体开始崛起。
去年11月,15万方的曹路招商花园城正式开业,98%招商率,95%开业率,全场超200个品牌,区域首店占比超50%……
去年12月,32万方的中海环宇城MAX对外营业,开业三天总客流72万人次,总销售额5718万元,积累超10万会员…
与此同时,华润、万科、招商、龙湖等头部房企,都在上海积极布局TOD综合体。
上海依然是投资商和房企的布局重心,只不过对能力的要求更高了。
2. 蹲下,是为了更好的跃起。
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目前困扰上海的主要还是海量的供应。
尤其是在早些年,无序杂乱的园区规划、缺乏能力的运营商、资金断裂的民企,都让商办市场蒙上了一层灰尘。
在电视剧《繁华》中,宝总那句“唯有土地与明日同在”,也代表着核心资产的长期价值。
在严峻的形势面前,上海这座城市展现出极强的纠偏能力,主动为乱象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
对于满天飞的小作文,大家真的不必过度解读,上海这座城市仍然未来可期。
短暂的蹲下,只是为了下一个更好的跃起。
商办的大量空置,大家怎么看?欢迎点赞、留言一起讨论。
